在江南名城无锡惠山,有一朵散发着江南泥土芬芳、历史悠久的艺术奇葩,她就是驰名中外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充盈着惠泉山水的灵秀,体现了无锡人的艺智。“惠山大阿福”是惠山泥人总的“形象代表”,更是无锡城市的艺术名片。他健康智慧,朴实中流露出惹人喜爱的福相,其意味深长,宽容大度,颇有东方神韵的永恒一笑能消灾避邪,带给人们无尽的财运和吉详。几百年来,阿福那笑容可掬、天真可爱,充满童趣的形象,一直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惠山泥人到底兴起于何时,目前尚无权威的说法。有人认为可追朔到宋朝,可就凭苏东坡的一句诗“惠泉山下土如濡”也难免牵强附会。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近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盆碗、泥人等货”。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惠山泥人最早的文献记载。也许惠山泥人太“土”了,在无锡算不了什么,以至于无锡的明清县志在“风物特产”中并未把其收录,历代文人们也没有留下多少赞美的诗篇。
惠山泥人的诞生和发展跟惠山秀丽的山水密不可分。惠山的特产――惠山泥由于山泉浸润而濡软,颇有可塑性,干而不裂,成为泥人制作的理想材料,也成了惠山人养家糊口的重要资源。千百年来,一方山泥养育了无数的惠山人。另一方面,惠山的名胜古迹吸引了邑内外的游人,明清时期兴盛的庙会和大片祠堂的兴起又促进了泥人业的发展。惠山的泥人街成为特有的风景,它与惠山的民俗风情和游玩业紧密相连,也是惠山泥人区别于全国其他各地泥塑,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传承有序的一个鲜明特点。无锡由于山灵水秀、地杰人灵而使得惠山人见多识广,戏剧的盛行使得手捏泥人有了生动的“模特”,心灵手巧的惠山人使其血肉灵动,栩栩如生。“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惠山的民间艺人们赋予这一团团泥土以鲜活的生命和灵魂,代代相传。这充满神奇魅力的惠山泥人,以它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形象、热烈的色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年乾隆爷下江南时,老艺人王春林制作了泥孩童数盘,饰以锦片金叶,献给皇帝。乾隆十分欣赏,把它带回京城,存放在颐和园佛香阁中。光绪十一年(1885),慈禧太后五十寿庆,无锡地方官员特地到惠山精选“八仙上寿”泥塑进贡朝贺。太后六十岁时,又进供泥人讨其喜欢。可惜这些泥人精品,在外国列强的入侵中被劫掠一空。在清朝同治到光绪的三十年间,惠山泥人极为昌盛。清末民初,惠山泥人产业达到了巅峰,惠山镇卖泥人的小店鳞次栉比,著名艺师周阿生、丁阿金、胡春喜、陈杏芳、朱金林、龚伯福……不仅成为惠山人,也成为外埠游客耳熟能详的人物。为了保护泥人师傅原创作品权益,早在清末的惠山,就由民间自发组织了行业管理机构“耍货公所”以协调民间争端。惠山泥人之所以能够流传四百多年,并且保持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一句简单的话:“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
民国时,惠山一年一度的庙会和春秋祠堂的两祭祀催化了泥人产业。据1948年10月无锡《锡报》的报道,惠山街上当时就有泥人店60家,从事泥人行业的有500多人。1948年,早年在惠山就开设泥人坊的无锡扬名人高标在惠山钱王祠开设中国塑像公司,塑造了大量的名人头像,并把西方的雕塑艺术与惠山泥人工艺结合,推动了惠山泥人艺术和产业的发展,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建国后,先后成立了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泥人研究所的前身)、泥人合作社、惠山泥人厂。泥人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空前繁荣的局面,从事泥人业的艺人达千人之多。1957年,长春电影著片厂来锡拍摄了长达590米的彩色电影纪录片《惠山泥人》。1959年,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慕名参观泥人厂并题诗盛赞;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元首、贵宾、中外游客都参观过惠山泥人。1975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在惠山泥人厂定做了200套“京剧脸谱”,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美国朋友,惠山泥人也因此声名远扬。1992年“惠山大阿福”被选为国际旅游年的吉祥物。前几年,一套名为“三十六行”的惠山泥人精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标志着无锡传统手捏泥人的艺术成就已经被国家所公认……。
无锡是泥人之乡。惠山泥人走过了辉煌的五百年,体现了无锡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价值将更加突显,愈加芬芳和灿烂。
文/金石声